学习交流

天府广场文化新地标 —四川大剧院建设项目简介

发布日期:2018-05-04 15:29:44      浏览次数:3770

天府广场文化新地标
—四川大剧院建设项目简介

四川华睿川协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方翔 李凯

一、项目概况

        四川大剧院位于成都市人民东路和人民中路交汇处,总建筑面积59000.41㎡,分为地上建筑9层(剧场部分为三层,辅助功能区为六层),地下4层(三层,含夹层为四层),总投资约8.67亿元,主要由一个1601座的大剧场、一个450座的小剧场和一个350座的多功能排练厅组成,还配套设立了餐厅、咖啡厅、影城、停车场、人防、物管用房等相关物业。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具备接待大型表演团体演出的综合型、规模性、专业性多功能公共文化服务基地。

二、项目建设背景

        项目业主为四川省锦城艺术宫,具有A级营业性演出许可证,可开展涉外演出经纪业务的演出经纪机构,是四川省文化厅直属事业单位,所属原锦城艺术宫于1987年正式投入使用,地处成都市中心天府广场东侧,是目前四川省内最大的综合性多功能剧场,位于成都市中心的“天府广场”,占地18850㎡,是四川省最大的现代演出基地,作为四川著名的艺术殿堂和大型公共文化设施,承载和实现了一代又一代四川人对艺术的期盼和梦想。但是,已运营二十五年的锦城艺术宫,无论是外在形象还是功能规模和档次,均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由于缺乏高水平、现代化的大型文艺演出场馆,使得四川省演出界长期没有与国内国际演出市场接轨的承载体,由于不能与现代演出市场需要的网络化、大型化、数字化和高品质的商业演出对接,许多国内外的大型剧目无法进入四川演出。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文化消费需求的升级,为出色地完成党和政府交予的演出任务,也为更好的地发挥公益文化宣传窗口的作用,新建四川大剧院势在必行。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文化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与此同时,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了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建设是四川省进一步发展文化事业的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是开拓四川文化事业发展新局面,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建设西部重要文化中心的需要,是推动城市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四川省“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把四川大剧院列入了四川“十二五”时期省级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项目建设是大力推进经营性文化业单位转企改制,深入推进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培育新型文化市场主体,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
        成都作为西部地区特大中心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积淀深厚,文化氛围浓郁。成都享有“蜀戏冠天下”的美誉,是我国戏曲之乡,在曲艺、杂技等领域创造了极具特色的灿烂文化。2017年末,成都市常住人口已达1500余万,成都人历来喜爱文艺,在国内处于较高水平。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的文化生活也向更高层次发展。成都文化建设也取得了较大成绩,文化产品市场不断繁荣,文化消费支出比列不断提高。全年专业表演团体共演出2792场,观众达235万人次,分别增长73%和27%。到2018年底,全市文化消费增速达到10%以上,全市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平均值达3000元,处于西部领先水平。到2019年底,全市文化消费增速达到13%以上,全市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平均值达3500元,处于全国比较领先水平,基本形成具有成都特色的促进文化消费模式。到2020年底,全市文化消费增速达到15%以上,全市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平均值达4000元,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由此可见,成都人在文化娱乐消费相对较高,需求旺盛,原有的剧场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规模小、设备设施陈旧,功能上更无法满足现代文艺演出的需要。2009年,成都市区现有剧场11个,总计座位近8500个,平均1294人才有一个剧场座位,每一百万人平均拥有剧院数对比中,成都为2个,而杭州市是9个,武汉市是7个,厦门市是6个,剧场设施的缺乏和成都市民的文化消费水平是不相称的。演艺剧场是开展传统文艺表演培训和文化活动展示演出的中心阵地,是文化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建设和原有危旧剧场拆迁造成的演艺基础设施缩减的情况下,有必要在新的城市功能区,特别是中心城市居住区、文化旅游区加快建设一批剧场及演艺场所,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项目建成后,将切实解决四川长期缺乏高端舞台艺术演出场馆的问题,将解决现在四川没有场地容纳大型歌(舞)剧的瓶颈问题,必将为四川省加快西部文化强省建设,增强四川省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深入推进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培育新型文化市场主体,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等起到积极深远的作用。对从根本上改变成都市大型剧场数量少、档次低、功能单一的局面,极大改善文化创作和演出环境,推进成都市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设计理念

        方案设计中力求树立四川大剧院的形象,体现文化建筑的特色,项目建设要充分体现新世纪智能建筑概念,建成运用现代技术和新材料建成的精品工程,既有新意,又要体现出艺术与建筑的风格统一,保持50年不落后。要充分反映现时代精神、具有时代气息,同时又具有四川民族文化内涵、具有高雅的文化品位,力求建筑造型简洁大气,运用现代的建筑技术手段展示现代文化行业的高效,生态人性化的特征。设计要从形式上要建成高品位、不奢华、简洁、地方特色鲜明的建筑风格,从内容上要满足使用功能完善,体现当代建筑科技的新技术,充分满足环保节能和以人为本的要求。从城市设计角度,使项目在体量、高度、色彩及艺术风格上与天府广场周边主要建筑相呼映,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五、设计构思、特色和主要指标

        1、设计构思
        注重强化成都地域特色与传统文化意境,以生动的造型突出剧院建筑的特有气质,同时保证位于城市广场与主干道上的视觉景观效果,以倾斜的建筑布局减小对周边住宅建筑的日照与视线遮挡。传统特色鲜明,与周边城市形态、建筑风格协调统一。
        2、方案特色
        第一:采用古代官式建筑的三段式构图,体量方整大气,屋顶采用玻璃坡屋顶,既不失传统建筑特色,也体现剧院建筑的活泼与通透特质,与科技馆、图书馆形成一个整体,构建完整的城市界面。
        第二:把中国传统篆艺术刻运用到建筑中,以“四川大剧院”为题,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起来,形成独特的篆刻窗花,满足了剧院的通透性功能要求,具有标志性。
        第三:大剧院入口架空广场专为市民开放,为市民提供了活动休闲场所;剧院设计中设有诸多观景平台,把天府广场景色尽收眼中,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第四:剧院立面采用浅黄色石材,与玻璃材质屋顶融为一体,气势恢宏中透着灵动。
        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11198.27㎡,总建筑面积59000.41m2,地上建筑剧场部分为三层,辅助功能区部分为六层,地下建筑三层(含夹层为四层)。功能分区为:
        (一)地上建筑(剧场部分为三层,辅助功能区为六层)面积22383.80㎡。其中:大、小剧院演出用房4340.34㎡;大小剧院配套用房 15633.47㎡,包括门厅、观众休息厅、大小剧院主舞台配套和演员配套用房等;副楼用房面积1348.66㎡,包括演员就餐区、医务急救室、剧场馆藏室、剧场管理用房(含计算机房、保安值班室、保洁工具间等);物管用房120.59㎡;公共厕所60.48㎡;底层架空广场880.26㎡等。
        (二)地下建筑(三层,含夹层为四层)面积36616.61㎡。其中:电影院、多功能排练厅及配套9845.67㎡;物管用房136.17㎡;机动车库15930.79㎡;非机动车库5329.10㎡;设备机房4750.41㎡;人防入口144.39㎡;消防水池480.08㎡。
        容积率1.87;
        建筑基底总面积4083.44㎡;
        建筑密度36.46%;
        机动车位:389辆,其中:(1)地上机动车位8辆;(2)地下机动车位381辆。
       非机动车位1761辆。

六、项目平面布置与功能设置

        1、平面布置
        建设用地被划分为三大功能区块,用地西南侧靠近天府广场区域为大剧院的主要人流集散区域,底层架空形成净空高度8m,面积约880㎡的市民广场,体现出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深刻理解。东侧靠近东华门街区域为剧院文化配套区域,设置舞美制作室、音像制作室等。北侧为大剧院的主要车行交通流线,设置剧场后勤服务功能,主要包括:演出接待人员出入口、演员和后勤人员出入口、舞台道具货运装置、地下车库出入口等。用地南向根据规划设计条件进行适当退距,设置公共开敞空间。用地东北侧地块设置文化配套功能,并按规划设计条件设置60㎡的公共厕所,以及人防出口。
        2、功能设置
        建筑分为大剧院主楼与东北角独立文化配套用房两部分。建筑主楼地面共有3层(含夹层共计六层),地下3层(含夹层共计四层),建筑高度38.0m。电影院设置在夹层-5.0m标高处与地下一层。有独立疏散至地面的楼梯间。地下其他局域为汽车库、设备用房及影院配套用房。地面一层有架空的市民广场和文化配套用房,架空市民广场在建筑西南侧,文化配套用房主要集中在场地东南向,场地北侧设置有后勤人员出入口,剧场演出接待人员入口及演员出入口。地面上标高5.40m处是大剧院的舞台,在舞台后部设置有剧场相关配套用房,如化妆间、道具间等,10.50m标高处为大剧院堂座,前厅及休息厅区域,舞台后部有配套后台区域,16.00m标高夹层处为大剧院楼座和观众休息区,20.5m标高夹层为大剧院文化配套用房,舞台后部为化妆以及剧院配套用房区域,28.2m标高处为450座小剧场和相关的配套用房。建筑各层层高均按照相关使用功能规范要求进行设计,建筑总高度控制在38米之内。

七、设计方案

        项目包括1601座大剧场,450座小型剧场,建筑标准为甲等特大型剧场。厅堂的演出设计按照剧场设计规范与相应声学指标进行控制,满足大型的歌舞剧、话剧、音乐、综艺演出等多类型表演的需求,建设成为成都的标志性建筑。
        1、大剧场:为营造热烈欢乐的演出氛围,大剧院将采用欧洲经典的马蹄形观众厅平面,观众席分为两层,形成环抱舞台式的观众厅布局,可以经由不同楼层的休息厅到达各层观众席。
        2、小剧场:450座小剧场及其配套空间与主剧场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可从架空广场处的电梯直达或从公用门厅到达该处,休息厅和演员空间与大剧场空间直接相连。主要演出人员接待可以从设有独立出入口的停车场专用区域直接到达邻近的休息室。观众厅采用开敞式舞台,以充分拉近表演观众区的距离,达到最佳的演出效果,同时舞台可以变化成不同形式,可以满足时装发布,小话剧,互动演出等形式的演出。
        3、后勤流:后勤流线与便捷的观众流线相对分离,互不干扰。
        4、舞台音响:观众厅、舞台支持独立多声道扩声模式。
        5、雨水收集、回用系统:项目总用地面积约1.2万㎡,绿化和道路面积近4000㎡;设计上拟考虑设置雨水收集、处理、回用系统,通过对雨水和清洁废水(空调冷凝水)的收集,经过处理后将其用于绿化浇洒、地面冲洗、空调循环冷却水补充、消防用水池等,对雨水资源加以充分利用,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大政方针、树立公司的良好社会形象。  
        6、楼宇自动化管理系统:工程设楼宇自动化管理系统对给排水系统、通风系统、空调系统、电梯、供配电系统及照明系统设备进行监视及节能控制。
        7、安防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在接到报警信号和出入口控制系统的示警信号后进行实时录像。
        8、音视频会议系统:为满足不同规格演出的使用要求,设置数字音频扩声系统、多媒体投影显示系统、视频及传输系统、设备集中控制系统、同声传译系统,预留电视、网络接口。系统可联接摄、录、放像等视频设备,也可连接城市电视网等射频信号,还可连接计算机网络。显示相关的图像和图文等。
        9、公共信息显示系统:在观众休息大厅和人员集中场地设置全彩LED显示屏,通过图像及图文信息的方式,在主要人流主次入口处设置多媒体触摸屏查询系统,为观众提供一个互动的查询系统。系统可联接摄/录/放像等视频设备,也可连接城市电视网等射频信号,还可连接计算机网络,显示相关的图像、图文资料等。

八、建设进度

        项目建设期计划为4年零3个月。

九、资金来源

        项目估算总投资86779.66万元。资金来源:第一部分为项目业主锦城艺术宫拟以转让现有地块的土地收益,第二部分为四川省锦城艺术宫通过自筹,第三部分为申请四川省政府协调解决资金缺口。
        总的来说,新建成后的四川大剧院将是一座外观精致的文化地标,成都市作为全国最佳旅游城市,四川大剧院将极大地推动四川省、成都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成为本地居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有助于带动其他相关第三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满足人们群众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有利于扩大四川省及成都市文化产业的影响力,提升城市形象,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城市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