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工程咨询公司积极打造咨询智库,疫情期间开展系列课题研究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围绕化危为机,主动谋划发展的问题,成都市工程咨询公司提出了2020年“筑基+跨越”的工作思路,以“大力发展高端咨询,加快做强做精主营业务”为主线和举措,打造好“两平台,一智库”,助力“创新提能年”建设贡献更多“成都咨询”力量。
在疫情严峻时期,公司主要领导赓即召开了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针对疫情影响进行相关课题研究的工作,快速组织专班人马,形成了分管领导牵头负责,各业务部门骨干担当主力的课题研究小组,就疫情应对中的短板和痛点问题、工程投资领域应对疫情影响化危为机投资机会研究、应对疫情影响完善公共政策建议等问题进行了课题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意见建议和投资机会清单,以期为发改系统决策提供参考和建言献策。
关于疫情后期和疫情过后强化城市公共交通保障的建议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各城市公共交通受到严重影响。现阶段,为了阻断疫情传播,在大部分群众居家隔离、企事业单位大多延迟开工的形势下,城市公共交通负荷率大幅度降低,甚至部分处于空转状态。随着疫情趋于平稳并逐步受到控制,在全力加强疫情防控的同时,保障企业有序安全复工复产,推动社会经济逐步恢复平稳运行已经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一、疫情后期及疫情过后城市公共交通面临的形势
公共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是人流聚集的公众场所,容易传播疫情,同时又是公众返岗复工、恢复正常工作生活的不可或缺的途径。疫情后期和疫情过后客流增长将使城市公共交通体系面临严峻考验。
1. 公共交通在城市居民出行方式中的地位已不可动摇。近十余年来,我国城市化率不断提升、城市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全国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达到59.58%,比2011年提高了8.31个百分点,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56225平方公里,比2010年增加45%左右,2018年,成都市居民平均工作通勤距离已达到13公里左右。在职工通勤和生活交通出行需求不断增长的同时,我国公共交通实现了较快发展,一、二线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已达到40~60%。成都市中心城区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从2013年的37.9%提高到2018年的53%。在私人汽车消费持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后,受城市道路、停车设施日趋饱和的制约,私人汽车实际已面临难以突破的发展瓶颈,同时,由于地铁的加快成网和鼓励绿色出行政策的深入实施,私人机动化出行在居民出行方式中所占比例已出现明显拐点。而17年前非典疫情发生时期,一方面是职工通勤距离较短,另一方面,疫情推动了私家车的加快普及,公共交通在疫情过后城市交通需求尚可通过私人交通和非机动交通应对,公共交通需求尚有较大可引导、转化的空间,但当前,即便短期内刺激私人交通承担更大出行需求,但从供需总量和长期来看,公共交通的主力地位仍然不可动摇。以成都市为例,2020年1月,地铁客流量已达到500万人次/日, “11+2”中心城区区域公交客流量达到850人次/日,而全市私家车数量为500万辆(中心城区约为300万辆左右),由此测算,即便私家车在通勤需求中利用率提高30%,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也最多降低到40%。
2. 公共交通是第三产业复工复产的重要保障。相较于中高层管理人员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第三产业企事业单位普通职员通勤对公共交通的依赖性更为显著。而第三产业受本次疫情影响最大,第三产业的尽快复工复产关系民生,也关系到能否尽快恢复经济的平稳运行和顺利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而恢复和改善公共交通是实现职工安全返岗的重要条件,也是第三产业有序复工复产的基本要求。
3. 疫情防控工作对公共交通的安全、平稳运行提出严峻考验。客观上,公共交通具有人员聚集等不利于疫情防控的特点,同时,主要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在卫生、安全、便捷、突发事件应对等方面存在一定短板。一是部分公交和地铁线路运力紧张,人流极为密集,正常情况下高峰线路高峰期每平方米人员密度高达5~6人;二是换乘次数多,主要换乘点人员聚集,成都市公共交通平均换乘次数达到0.55次,正常情况下主要站点均会出现拥挤情况;三是大部分车辆均为密闭非全新风空调车厢,没有或较少通风窗,空气流动不畅;四是防疫器材较为缺乏、获得性差,几乎所有的站点都不能提供口罩、洗手消毒液等设施。
4. 疫情后期公共交通的需求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目前,企事业单位分批复工,复工时间的不确定性和公众对公共交通病毒传播的顾虑,使得公共交通需求难以预测,既可能发生公共交通需求快速增长、很快恢复至疫前水平的情形,也可能发生疫情较长时间持续,公共交通需求长期内处于较低水平的状态,这给公共交通运力调配和保障带来了较大难度。
二、疫情后期强化城市公共交通保障的建议
1. 坚决贯彻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防控工作的方针,把疫情防控放在首位,疫情后期防疫物资要向公共交通系统倾斜,同时加强防疫演练,做好消毒措施,确保有效阻止疫情传播。当前,除确保公共交通站点和交通工具的消毒、加强工作人员防护外,建议在交通站点配置充足口罩、手套、免洗洗手液以及个人防护器材,在推行乘车人必须佩戴口罩同时,要使乘客能够方便并平价取得相应的防护用品,有条件的鼓励免费提供;充分配置检测器材,加强疫情监控,建议广泛引入红外热成像扫描等快速非接触体温检测设备; 推行非接触的上车流程。全面暂停现场人工实物售票;对候车区域进行合理安排,加强站点秩序管理维护,避免人员聚集。部分车次首末站或有条件的站点设立留观和隔离室,一旦发现异常,即以最快的速度采取有效措施;利用大数据等手段,建立市民出行信息可追溯机制,加强来自疫区以及防疫重点区域人员的流动监控,更好保护乘客出行安全。
2. 科学预测疫情后期公共交通需求,做好预案,合理调配运力。在此阶段,公共交通须提早统筹安排,从最大可能满足度的考虑配置运力,一旦人流量过大,必须考虑采取限流等措施;在有运力保障的情况,推进隔座乘车,尽力避免车辆和站点人员密度过大的情况;合理规划交通线路,减少乘客换乘周转;根据非典期间的经验,由于常规公交相比轨道交通通风更好,疫情中后期公交比地铁出行需求恢复更快,因此要根据疫情后期的具体情况,合理调整公交线路,部分区域可以适当替代地铁。
3. 增强出行疏导和出行方式的引导,合理引导交通需求。要充分考虑防疫要求和公共交通不利防疫的特点,在近期内鼓励居民采用私家车、自行车和步行出行,减少不必要的公共交通需求。暂时取消老年人、儿童公交乘车和地铁乘车优惠;适当放开地面道路路边停车,广泛调动楼宇地下停车位,临时征用部分闲置土地停车,满足近期内私人交通停车而需求;暂停对共享单车限制和清理措施,鼓励共享单车出行;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错峰上下班和采用弹性工作制,降低高峰期公共交通压力;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定制化公交服务,开通定制公交和直达专线。
4. 加强信息公开,做好正面宣传。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和媒体渠道公开公共交通防疫情况、运力情况、出行人数、交通负荷情况等信息,以增强群众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信心,方便群众选择交通方式出行,避免人流聚集。
5. 对疫情的长期性做好充分预估,防控措施不放松,防止疫情死灰复燃。城市公共交通的防疫措施应制度化、做好防疫演练,加强工作人员防护,做好设备、设施的消毒措施。
三、疫情过后进一步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建议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动脉,继续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进一步提高公共交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将是疫情后面临的重要工作。
1. 高度重视公共交通在恢复经济运行、刺激消费增长中的作用,更大力度发展公共交通。疫情总体上不会对公共交通重要性日益增强的趋势造成影响,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在交通体系中的地位还将进步增强,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还将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公共交通的进一步发展是旅游业、餐饮业等服务业加快发展、居民消费恢复增长的前提条件。要加强城市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力度,改善城市公交发展的软、硬件环境,不断提高公交运行速度和服务质量;要深化公交行业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城市公交管理体制改革和城市公交企业改革,建立政府购买城市公交服务机制、票制票价制定和调节机制,健全公共交通用地综合开发政策落实机制,为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的提升提供制度保障。
2. 科学布局规划公共交通线网。结合城市发展规划,扩展公交服务范围,强化居住区与商业区、办公区、学校、医院等重点客流集聚点之间的公交衔接,减少公交盲区,减少公交换乘次数,使公交线网不断延伸,向全城覆盖,满足广大市民的出行需求。
3. 全面提升城市公交服务品质。要针对本次疫情暴露的短板,以信息化、现代化科技手段加强公共交通安全建设;加强公共交通应对突发事件的设施设备开发;以民生公交为核心打造“智能公交”、“文明公交”、“品牌公交”。建设与移动互联网深度融合的智能公交系统,推进“互联网+城市公交”发展,实现公交线路、到站信息查询全覆盖,完善多元化公交服务网络,加强对运营车辆的指挥调度,扩大公交服务广度和深度,提升公交出行的快捷性、便利性、舒适性和安全性。
(成都市工程咨询公司:蒋孝兵、胡倩)
城市公共建筑平疫结合设计及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用初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般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现代城市和社会发展使人口更趋向于中心城市聚集,区域人口密度提高,现代交通的发展使城市间、城乡间以及人与人的交互更加密切,因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能造成的影响也呈现出更广泛、复杂、多样的特点,其发生频率和复杂程度日益增加,可能给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重大威胁。
1、城市公共建筑应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意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事关人民健康、社会稳定,因此,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一直以来,我国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极为重视,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文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援体系。由医疗救治机构、信息网络和专业技术队伍等组成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是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对SARS疫情、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以及目前的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事件时, 我国应急医疗救援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复杂性、多样性,人们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初期往往对新发事件的起因、特点等认识不足,可能存在初期防范措施不到位等风险,导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迅速扩散,从而致使常规的医疗机构的应对能力严重不足,并急速恶化,导致严重的后果。
医疗救治及医学观察、隔离等场所是医疗救治机构及相关专业技术队伍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保障,尤其在突发传染病的发展期内,充足的医疗救治及医学观察、隔离等场所是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保障群众生命安全的最基本要求。然而,上述场所的建设和运营的投资大、技术复杂,大规模兴建会导致平时功能闲置、使用不合理,给社会资源带来较大浪费。基于此,提出在特殊情况下采用特定的城市建筑用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的基础设施保障。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及对收治场所的需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对于重大传染病疫情而言,对受感染个体,一般经历潜伏期、前驱期、发病期以及恢复期;结合以往重大疫情发展的特点,对疫情的社会发展,可能经历疫情初发期、早期发展期、爆发期和平稳结束期。
如果在疫情初发期对疫情控制失效,疫情很可能进入早期发展期和爆发期,在疫情早期发展期和爆发期,对医疗救治机构、应急基础设施以及专业技术队伍等资源需求急速增加,是对医疗救治体系的重大考验。
在疫情期,对不同程度的病患和不同风险程度的纳入医学观察人群,应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并在不同的场所进行隔离或救治。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来说明在疫情发展期和爆发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基础设施的需求。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的诊断标准,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分为疑似病例、确诊病例,除上述纳入诊疗方案的有症状的两大类患者以外,疫情防控还包括纳入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和可疑人群,对不同人群,应根据其特点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本文根据疫情发展的特点,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对传染病防治的要求,针对上述群体,总结其常规隔离或治疗要求、场所以及特殊情况下可能的应急场所如下表:
表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不同防治人群的防控要点
防治人群分类 |
常规隔离或治疗要求 |
常规隔离或治疗场所 |
特殊情况下可能的应急公共场所 |
病患 |
疑似病例 |
单人单间隔离治疗 |
传染病医院隔离病房 |
具备平疫结合、适时转换功能的普通病房 |
确诊病例 |
轻型 |
隔离治疗,不具备单人单间条件可多人收治在同一病室 |
体育馆、会展中心、交易中心等大型城市公共建筑,具备平疫结合、适时转换功能的普通病房、临时传染病医院 |
普通型 |
重型 |
具备平疫结合、适时转换功能的普通病房、临时传染病医院 |
危重型 |
ICU病房 |
纳入医学观察人群 |
无症状感染者 |
单人单间隔离医学观察 |
具备传染病隔离条件的定点隔离防控点 |
酒店,学校或工矿企业宿舍 |
密切接触者 |
其他可疑人群 |
重点疫区输入性人群 |
其他存在感染可能低风险人群 |
居家隔离医学观察 |
社区、家庭 |
— |
基于上表,在公共卫生事件中可用于特殊情况下的应急公共场所主要包括:(1)具备平疫结合、适时转换功能的普通医院病房;(2)城市体育馆、会展中心、交易中心等大型城市公共建筑等;(3)临时传染病医院;(4)学校或工矿企业宿舍、酒店。
3、城市公共建筑平疫结合设计初探
本文主要研究在疫情发展的早期发展期、爆发期等阶段,常规的传染病防控定点医疗机构无法满足疫情防控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城市建筑作为特殊情况下应急场所的可能性。在疫情发展到该阶段时,各级政府已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通常情况下,会采取包括限制和停止城市体育馆、会展中心、交易中心等人群聚集活动,停工、停业、停课等措施,使得城市体育馆、会展中心、交易中心、酒店、学校或工矿企业宿舍等场所具备作为特殊情况下应急场所使用的可能性,疫情平稳结束后,通过全面消毒和恢复,实现平时功能。
3.1 具备平疫结合、适时转换功能的普通医院病房
从应对非典、禽流感等公共突发性传染病的经验来看,病源传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于院内的交叉感染,采用“平疫结合”的运行模式是一般普通医院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救治需隔离病例的经济合理途径。在平时按照普通医院病房运行,在发生疫情时,可以通过局部简单改造、增设专用设施设备,快速地转化为传染病隔离病房使用。
对普通医院实现平疫结合功能,在疫情期间,可以收治具有临床症状、需要进行医疗救治的传染病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平疫结合功能病房在平时可按照单床或多床使用。在疫情发生时,对疑似病例,既要进行收治、隔离,也要避免在患者内部形成交叉感染,因此,应当实行单人单间隔离治疗;对已确诊的同一类型病源轻型、普通型病患,一般情况下不考虑交叉感染风险,可以采用多床布置隔离病房进行救治。
3.2 城市体育馆、会展中心、交易中心等大型城市公共建筑等
对于轻型、普通型的传染病确诊病例,若病源种类完全相同,一般情况下不考虑交叉感染风险,在传染病定点医院救治能力不足的条件下,可采用体育馆、会展中心、交易中心等大型城市公共建筑进行临时改造,作为轻型、普通型的传染病确证病例的临时隔离治疗场所,可以大幅减轻传染病定点医院的收治压力,降低院内传染风险。若轻型、普通型病例存在转化为重症或危重症病例的苗头,则应迅速转移到医疗救治条件更好的传染病定点医院隔离治疗。
利用城市体育馆、会展中心、交易中心等大型城市公共建筑可以避免新建临时传染病医院工期紧、选址程序复杂、场平及土建工程投资巨大的缺点,一般来说,这类公共建筑楼层高、空间大、采光条件好、可容纳病患多,满足疏散要求且易于集中隔离和管理。
3.3 临时传染病医院
临时传染病医院用于在特殊情况下对传染病医院救治能力的补充,是病患得到合理救治的重要保障,按照传染病医院的要求快速建设和运营。在应对2003年SARS疫情和2019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北京的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和武汉的雷神山医院、火神山医院在病患救治和传染病防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临时传染病医院应尽可能按照《传染病医院建筑设计规范》(GB50849)的要求进行医院的选址,并参照其标准和防疫要求进行建筑、电气、给排水、采暖通风等专业设计。
3.4 酒店、学校或工矿企业宿舍。
除了传染病病患,对无症状感染者、密切接触者和其他存在感染可能的人群的医学隔离观察是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防可控的重点,同时,也要从经济性的角度出发,根据不同人群的风险程度,采取不同的医学隔离观察措施。
3.5 平疫结合设计
3.5.1 对普通医院的平疫结合设计
在疫情期,普通医院部分承担平疫结合功能,可用于平疫结合的传染病区应和普通病区严格分区,为避免交叉感染,在设计时要考虑人流、物流在疫情期的组织方式。从病房的建筑设计方面,隔离病房应由病室、缓冲前室和卫浴间组成,缓冲前室起到屏蔽隔离以及在受控状态下进行人、设备、材料等进出病房的作用。
疫情期间,在通风方面传染病隔离病房应开启负压系统,并确保在负压隔离状态下空气从污染概率小的区域向污染概率高的区域定向流动,空调系统方面,应采用全新风空调系统运行;在非疫情期间,可调节为有循环回风的全空气系统运行,负压系统可间歇性开启,保证可运转。负压隔离病房的空调系统的划分必须按区划分,严禁不同区合用一个空调系统,即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三区的空调通风系统应各自独立;室内空气只能通过排风处理设备处理后经专用排风管道排出,在排风管道上应设置空气止回阀,防止各房间互相感染。传染病房的卫生间的排风有可能通过共用竖井流入其他病房,造成交叉污染,因此,应分病区设置排风系统。疫情平稳结束后,传染病房的通风空调系统应进行充分消毒处理后再进行常规使用。
3.5.2 对其他城市建筑的平疫结合设计
对可能征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部分城市体育馆、会展中心、交易中心等大型城市公共建筑,在建筑设计方面可以采取下列一些平疫结合设计措施:
a.在总平面布置方面,体育馆、会展中心、交易中心等大型城市公共建筑要预留足够的物流通道和适度富余的消防疏散设计,以便于在疫情期使用时快速进行内部改造的材料及设备运输,医疗材料、物资、生活物资的转运。控制交叉感染,各建筑物之间、和外部其他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等应保持必要间距,确保自然通风。
b.体育馆、会展中心、交易中心等大型城市公共建筑的大厅空间应设计良好的自然采光,便于使用大厅空间作为集中隔离病房。
c. 体育馆、会展中心、交易中心等大型城市公共建筑的内部空间尽量方正规整,有利于在疫情期在内部进行分区布置改造和管理。
d.首层应设置一定的内部和外部辅房,疫情期可临时作为医生办公室、护士办公室、护士站、处置室、治疗室、医疗耗材仓库、药房、医护人员更衣间等功能性用房,简单改造后进行污染区、半污染区与清洁区划分和隔离。
e. 首层应分别设置场馆对外的卫生间和大厅空间的内部卫生间、
盥洗间。
f. 建筑物围护结构、屋面、外窗应使用气密性、防水构造良好的产品,内部装修应线条简洁,防止积垢,使用材料应便于清洁、有利消毒。
g.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及当地无障碍设施建设的有关规定。
对可能征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部分城市体育馆、会展中心、交易中心等大型城市公共建筑,以及可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征用于隔离医学观察的酒店,学校或工矿企业宿舍,在公用设备设施设计方面可以采取下列一些平疫结合设计措施:
a.用水量、用电负荷等可以参照医院的用水用电指标,结合原建筑功能的设计要求,可以考虑适当的富余量,在变压器及其附属设施的选型、线缆选型、管道及其附属设施选型等方面设计足够余量,并做好预留接口。
b. 应设置机械通风系统,适当提高最小换气次数、排风量等设计参数。通风、空调设置要求可参照《传染病医院建筑设计规范》(GB50849)。
c.卫生间、
盥洗间等室内污废水排水总管应预留可切换的接口及阀门组,便于疫情期对污废水的收集和集中处理,疫情平稳结束后便于清洗消毒复用。
d. 建议用于平疫结合的城市公共建筑应设雨水回用系统,在疫情期可兼用收集场地周边可能存在污染的地面清洗用水,并进行集中处理。
3.6 功能复用
城市公共建筑功能复用是其平疫结合功能实现的前提,在疫情结束后,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保证城市公共建筑的自身功能得以复用,功能复用主要在于建筑的全面消毒,着重在于以下方面:
第一,设计要着重考虑地面、楼面、墙面的防渗措施,应不做吊顶以及其他难以消杀的隔断区域,保证对建筑消毒不留死角。
第二,室内的各类建筑材料应选用易于清洗和消毒的材料。
第三,排水管道、通风空调系统的全面清洗、消毒。
4、制度建设及展望
4.1 制度建设
城市公共建筑应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建立一系列制度保障,以便于疫情期可以及时的依政施策。
第一,随着发生频率和复杂程度日益增加,建议进一步完善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建议可将传染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应急处理工作程序和要求进一步细化,并在法律法规层面明确城市体育馆、会展中心、交易中心等城市公共建筑的平疫结合要求。
第二,进一步开展可实行平疫结合的城市公共建筑的平疫结合设计标准化研究,建立起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城市公共建筑平疫结合标准化体系。
第三,建立城市公共建筑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清单,包括政府及其机构、可征用的国有企业、以及部分可征用民用企业拥有产权的城市体育馆、会展中心、政府办公楼、学校、酒店等城市公共建筑,并明确征用办法、补偿机制。
4.2 展望
地方国有企业,尤其是以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建设、管理、运营等为主要职能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是发挥城市公共建筑在平疫结合中应用的主力军,在城市公共建筑平疫结合实施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参与平疫结合的技术研究及标准化制定工作。一些优质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同时具有城市体育馆、会展中心、交易中心、医院等项目的投资、建设、管理、运营经验以及其前期的工程咨询、工程设计经验,可以发挥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中的咨询和技术服务优势,开展城市公共建筑平疫结合的技术研究、标准化制定等方面的工作。
第二,作为项目业主组织平疫结合项目实施。对地方平台公司在建和计划建设的体育馆、会展中心、交易中心等大型城市公共建筑,可以优先试点开展平疫结合的设计、施工和应用。可以由项目业主单位牵头,对具体项目提出平疫结合需求,联合咨询、设计单位,结合相关设计规范、标准,征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医疗机构等专家意见,制定设计比选方案,并进行经济性优化后优选方案实施,打造城市公共建筑平疫结合典范案例。
第三,梳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拥有产权的城市体育馆、会展中心、交易中心、医院等已建成的存量资产,可以进行存量资产的技术分析,对可以实施平疫结合改造的项目,提出平疫结合技改方案,以实现存量资产价值最大化。
通过城市公共建筑平疫结合的实施,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城市公共建筑体量大的优势,弥补城市医疗基础设施的不足,进一步提升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
(成都市工程咨询公司:陈崎虎、唐绍雨、刘石才)
从抗击疫情对进一步深入大数据应用的思考
伴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行业分工细化到极致;在生产效率极大提升的同时突发公共事件给社会带来的威胁也变的很大,社会抗风险能力面临巨大挑战。本次2020年春节期间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中,由于其强传染、潜伏期长、有死亡病例等特征,防控形势极其严峻,社会犹若按下了暂停键,各类生产经营活动大多数停摆,损失不可估量。在这场艰巨的抗击疫情战斗中,党的坚定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团结一致是取得抗疫胜利的保证,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也在抗疫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大数据起到的积极作用
大数据利用对数量巨大、来源分散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分析,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应用已经融入各行各业,而在此次抗疫过程大数据在各个环节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展现出巨大的影响力。
首先对疫情的预测、分析更加科学。国内多个大数据研究团队根据疫情实时数据搭建疫情传播模型,对病毒的传播速度、传播路径等进行评估及预测。大数据专家周涛教授在疫情爆发初期通过大数据分析指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具有三大特征:一是基本再生数(指在没有任何干预措施下一个感染者平均能传染多少人)和SARS接近,或略高于SARS,属于具有中等偏高传染能力的传染病。二是致病严重程度低于SARS,预计致死率显著低于SARS和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三是潜伏期很可能具有较强的传染性,相当一部分传染可能来源于与无症状带病者的接触。这一科学结论对于遏制社会恐慌、坚定抗疫决心,起到了先决作用。
随后大数据在科学拟制抗疫策略上起到了主要作用。根据大数据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在潜伏期也可能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这是和SARS的最关键差异,所以即便和无症状的人接触也有感染的风险。在疫情爆发的关键时期,要尽一切努力减少任何人际间接触,大数据专家针对这一需求制定了“零级策略”(即零接触隔离),一方面按城市和乡镇老百姓聚居地的生活半径制定了网格化阻断。政府停止或减少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能力的供给,控制私家车的出行,创造条件不要让市民轻易到达步行不能到达的地方。一方面严控院内传播,大数据统计 SARS有58%的病例来源于院内传播,MERS有70%的病例来源于院内传播。严控院内传播不仅是控制病毒传播的重要手段,也可以避免一线医务工作者受到伤害。
其次大数据在抗疫过程中提供了强大的控制力、组织力,对出行信息数据统计分析,对疑似涉疫人员流动进行了精准防范。疫情发生正值春运期间,全国人口流动频繁,通过航空、铁路、公路等交通出行数据,以及中国移动等运营商有效定位手机位置等大数据的分析,帮助国家与各地政府及时掌握疫情重点区域人口流向动态数据、运行轨迹、流入流出方式等,方便相关部门根据大数据技术梳理感染者的生活轨迹,追踪人群接触史,锁定感染者及密切接触人群,对传染人员进行筛查、追踪以及精准隔离等工作。
此外,在整个抗疫过程中通过疫情实时大数据报告,可随时查看疫情进展,疫情地图,使得疫情信息披露更加及时、准确和透明,增加政府的公信度,增强群众自我防病意识和社会信心,避免恐慌。
在大数据对疫情防控发挥积极作用、受到普遍重视的同时,抗疫过程出现的一些问题,如物资不能高效合理调配、医疗资源利用情况不能实时显示等,也反映出大数据在医疗等领域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未能充分发挥其功效。如果能更加全面、普及、细致深入的进一步深化大数据应用,将在应对类似疫情及突发公共事件中发挥更大作用,解决更多难题。
二、进一步深化大数据应用将对疫情防控发挥更大作用
1. 加大医疗体系大数据的建设及应用
一是提升管理者的大数据应用认知,对管理者进行大数据应用方面的相关培训,使其充分认识到在物资管理中应用大数据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内部管理者的引领作用。二是培育和引进信息专业化人才。通过培育和引进专业化人才,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培训方案、内容等对医院内部信息人员进行关于大数据的专业化培训,提升其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强化对大数据的应用能力。三是对当前部分医院的管理设备老化,难以达到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及时更新和使用现代化硬件设备。四是建立健全大数据应用体系。完善的应用体系是大数据在医疗资源管理中发挥作用的关键性保障之一,而应用体系的建立健全需要充分协调各方的关系,以确保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2. 健全数据共享机制,全面推进“大数据+”
打通数据流通渠道,完善数据共享机制是全面推进“大数据+”深入应用的必然要求。本次疫情发生后医疗物资紧缺是比较突出的问题,特别是口罩的紧缺。虽然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口罩生产和出口国,年产量占全世界的50%,但是疫情的突如其来,口罩库存有限,加之疫情初期部分群众因恐慌情绪而囤积物资,全国口罩出现脱销现象,不仅是口罩,其他日常生活物品和医疗物品的供应也存在相应的缺陷。若事先将生产链、物流链、线下线上需求量等基础数据进行整合,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优势,通过大数据整合EPR系统项目模块和物资模块的海量数据,利用Python算法库挖掘数据的内在联系,先对项目名称进行关键词选取及项目分类,再对项目类型、投资金额、地市、城乡等开展皮尔森相关分析,选取关键影响因子,最后采用随机森林构建大数据模型进行配网物资需求预测,大幅提升预测准确性。进行及时物资管控,做到有的放矢的预生产、预调拨,同时进行智能供应链管理,让物资以最短物流路径,最短在途时长从生产线到达疫区。有效降低物资短缺、物价波动的情况,避免产生恐慌情绪。在短时间内将有限物资高效合理精准调配到位,实现智能物资管理及调配。
大数据是“AI”的基础,“AI+大数据”是大数据更高级的应用。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我们将逐步进入到人工智能时代。
AI+大数据在疫情管控上应用空间也很大,比如通过车辆识别来发现疫区车辆进行管控,利用智能问诊对求诊人群进行分流等。借助现代科技更好的保护医护人员安全,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工具,让他们更高效、更心安、更安全。
3. 医疗大数据助力分级诊疗
疫情的突发对公共资源的调配是非常严峻的考验,不仅表现在医院患者的数量,还表现在疫情本身的治疗水平。比如武汉很多发热定点医院,但患者对医院的试剂、床位等情况不了解,就会造成患者来回的奔波,造成疫情的加速。大数据的使用就会对医院不同的专业、医疗设备、医护设施、医护人员等情况进行分类整理,构建临床决策、疾病诊断等支持系统,同时也会对不同病种的患者进行分类,将其对号入座,充分发挥社区就诊、远程就诊的优势,逐步实现分级诊疗,节约公共资源,减轻医患压力,达到充分利用医疗资源的目的。
4. 加强大数据在社区管理及公共区域的应用
由于疫情爆发,社区管理人员对疫情的管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表现在预防人传人方面。通过对社区人员的近段时间的行动轨迹,结合大数据,及时管控社区人员出入,采用无纸化统计,尽最大努力阻止疫情的传播。
三、对大数据应用的启示
1996年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提出了当时全新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人类生存方式。今天,在当时人们无法想象的生活方式已经基本成为常态。此次春节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疫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大数据防疫、智能云等在防控疫情过程中产生的新需求,也将加速智能经济的发展。
大数据的深入应用,需要建立在未来城市的发展中,同时整个城市的不断建设,也是基于对基础数据的不断开发与整合,因此,大数据、智能云、区块链、互联网等新科技的综合应用,将助推城市不断趋于智慧城市的发展建设轨道,日益改善城市建设发展的智能化趋势,加速人们的生活方式朝智慧化转变。
城投集团作为大型城市建设投资运营商和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在未来城市建设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为更好的抓住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顺应数字时代发展,大数据体系的建立和深入应用将助力集团公司更好的发展。
大数据在集团大型综合体的应用,对项目运营也将起到积极作用。例如奥体城项目,应用大数据将准确的分析、预测人流情况,从而实现人流控制,通过数字DNA进行防恐防爆,更好地做好安保工作。对于举行的体育赛事、音乐会等,可以利用大数据对消费年龄、消费喜好等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商业活动。
集团大数据体系地建立,可以将集团资源、项目成本、实施情况等离散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业务分块,将资源、生产流、资金控制流、管理链、知识库等依托数据进行熔炼合流,以数据为支撑,为集团公司项目决策、发展区域、管理模式、成本控制、资源调配等方面提供科学的数据服务。同时对重大项目可以依托大数据,实现从项目前期筹划、组建、实施到运营的项目全过程智能模拟推演,提升项目决策的科学性,提高项目抗风险能力,更好的应对市场竞争。利用大数据的前瞻性、预测性特点,做到智能指导;大数据提供的高控制度、细腻度服务,也将助推集团的资源整合能力,产业升级。
(成都市工程咨询公司:席凤、张红侠)
抗击新冠病毒肺炎战役对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再认识以及深化国有企业经营考核机制的建议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各地政府纷纷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通过交通管制、封闭式小区管理、延迟开学等措施来应对新冠病毒疫情的蔓延。在这场新冠病毒的疫情阻击战中,各地国有企业贯彻中央和地方各项决策部署,根据各自具体情况,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彰显了国有企业的担当与力量。
一、担当社会责任是国有企业属性的本质要求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国有企业的运营体现国家意志和利益,在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巩固国有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支配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提升社会绩效也是国有企业属性的本质要求。
建立健全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强化国有企业监管的重要内容,也是引导国有企业发展、促进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重要基础工作。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针对国有企业分类管理和考核评价提出将国有企业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通过界定功能、划分类别,实行分类改革、分类发展、分类监管、分类定责、分类考核,提高改革的针对性、监管的有效性、考核评价的科学性,推动国有企业同市场经济深入融合,促进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在“指导意见”的精神下,各地进一步建立了适应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评价体系。意见同时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有企业,要成为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率”。无论公益类企业还是商业类企业,都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属性,除经济责任外的公益行为,是国有企业政治责任,这是国有企业区别于一般企业的特殊性。
二、国有企业本次疫情中体现了社会责任的重大担当
此次疫情防治过程中,各地国有企业在应急设施建设、抗疫物资供应、民生保障、社区服务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彰显了国有企业的责任与担当。成都市各市属国有企业集团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公共服务、防疫物资和设施保障、生活物资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领域持续奋战,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复产,为成都市形成抗疫工作的良好局面和保持社会经济平稳运行作出了贡献,切实发挥了主力军和顶梁柱作用。
成都益民投资集团全力保障疫情期间的农副产品供应,有力确保了市民菜篮子稳定。成都燃气、市自来水公司等全力做好燃气和自来水供应、针对疫情优化服务、确保突发情况能及时处置、加强防疫设施水电气保障,筑牢全市市民民生保障线,两公司还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下调非居民用水、用气价格,降低企业运行成本,为企业恢复生产、渡过难关创造良好条件。成都环境集团下属排水公司和再生能源公司确保污水处理设施疫情期间不间断运行,并着力提高卫生和环境标准,为维持良好的城市公共卫生环境和水环境提供坚实保障,全面确保抗疫无“后顾之忧”;成都城投集团等积极助力中小企业共渡难关,积极为承租其房产的企业减免租金和其他费用;各市属国有企业集团克服用工难、供应链未恢复等困难,千方百计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复工,“凤凰山体育公园”、“大运会场馆”、“天府大道北延线”、“天府大道北延线”、“李家岩水库”和多条地铁在建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率先复工,切实发挥国有投资“稳定器”的作用。地铁公司和公交集团坚守工作岗位,强化地铁公交车辆、站点的防疫措施,合理调配运力,确保城市动脉的安全平稳运行。
三、疫情期间相关政策将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与经营考核挂钩的分析
疫情期间,省市政府出台了《四川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支持引导国有企业积极投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相关政策措施的通知》等文件,鼓励和支持国有企业有效应对疫情,促进国有经济平稳发展。上述文件体现了政府对国有企业在抗疫斗争中重要作用的高度重视,体现了政府对政府社会责任担当的有力支持。上述文件部分内容将国有企业在抗击疫情中的社会责任、社会效益和对国有企业的经营考核挂钩,主要体现在:
1、国有企业因疫情防控需要,组织开展紧缺防控物资采购、运输保障等工作所产生的费用,在经营业绩考核和工资总额清算时作为特殊事项实行清单管理。
2、国有企业承担疫情防控所需专项药品、器械、防护材料、隔离设备、软件等研究、测试、开发等支出,在计算年度研发支出时予以加倍确认。
3、将疫情防控工作开展情况纳入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
4、将疫情对国有企业经营业绩影响作为非经营性因素,在经营业绩考核和工资总额管理中,根据疫情对当期损益的影响程度予以适度考虑。
5、国有企业相关机械设备、仪器装置等因疫情防控需要加速运转导致老化损坏,或因防疫需要作弃置或销毁处理的,准许加速折旧、提前报废或一次性摊销。涉及金额较大的,当年新增部分经批准后在经营业绩考核时准予视同利润处理。
6、国有企业对承租其经营用房的中小企业,免收3个月房租。免收租金在经营业绩考核时视同利润处理。
上述政策部分将国有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时付出的成本和损失进行量化处理,并和经营考核挂钩,抵减部分经营考核指标,这些措施对优化国有企业考核机制,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避免企业片面追求营收和利润、支持和激励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疫情过后国有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形势分析
疫情过后,国有企业发展将面临新的形势:
一是作为企业投资主力和政府投资的主要实施者,承担着重大的“稳投资”责任,加快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发挥国民经济“稳定器”作用将是国有企业的重要使命。
二是国有企业投融资将面临更大挑战,一方面地方国有企业融资传统上所依赖的地方财政支持已不容乐观,另一方面国有企业承担重大项目的资金需求将更大程度来源于企业自身融资,而防范企业自身和社会金融风险将被金融机构和监管者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三是公益性民生保障将较长时期持续,当前一个时期,在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同时,也存在较大的物价上涨态势,疫情过后,维持物价稳定将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国有企业是水电气等基本民生产品的提供者,在较低水平维持民生产品的价格稳定,将是扼制物价上涨、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国有企业将承担巨大的责任。
四是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支持,创造全社会共渡难关的发展环境,疫情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极为巨大,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全局,近期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其中包含了大量国有企业在资金、资源上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政策,国有企业势必将作出较大的利益牺牲,与此同时,在部分领域,对国有企业的支持政策将进一步削弱。
五是引导复工和“稳就业”的措施的实施,使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呈现上涨态势。近阶段,工程建设领域的用工荒进一步加剧,而国有企业引导复工和率先复工使其承担较高的劳动力成本。今后一段时期,就业问题将更加突出,国有企业在稳就业中将承担更为重要的作用,国有企业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保持就业稳定甚至适度扩大就业岗位,将是其履行社会责任重要体现。
六是竞争性、商业性国有企业和其他类型企业一样,面临市场萎缩、供应链短期内难以恢复、资金链紧张等困难,营业收入将在一段时间内大幅下降,与此同时,国有企业是刺激需求、带动行业发展的主力,国有企业可能承担较大的额外成本支出。房地产、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国有企业,在这方面的表现将尤为突出。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是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充分利用国有企业的支柱作用和公益职能,推动疫情过后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恢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疫情过后,国有企业在保民生、促就业、稳增长等方面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
五、相关政策建议
促进国有企业在疫情后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发挥稳增长的主力作用对深化国有企业经营评价与考核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坚持“推动国有企业同市场经济深入融合,促进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的总体原则的基础上,建议对公益类、商业类国有企业均引入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并将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与经营效益指标挂钩,完善国有企业绩效考核机制。
1、根据企业分类和所在行业的特点,积极实施精准评价,对绩效评价标准进行标准化,充分反映行业特点和企业战略定位。各类型企业每年的考核指标中都应加入体现国有企业公益性职能的指标。根据不同企业类型,采用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等绩效管理方法。
2、对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中可以量化部分,例如因承担社会责任而减少的收入,增加的成本,以及反映市场规律和背离价值的价格均量化后冲抵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对于承担社会责任带来的外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采用一定方法量化的部分,也可以冲抵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指标。
3、处理好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的关系。考核体系应纳入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指标。同时,为约束国企负责人的短视行为,可将企业负责人以前的表现累积到个人声誉中,并将声誉的积累和激励作为一种评价方法,使企业负责人长期保持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企业负责人带领企业不断创造更高的绩效,实现长期战略性目标。
4、积极发展外部评价。国企绩效评价体系应体现多个评价主体的利益,诸如股东、债权人、员工、消费者、政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等,把监督转变为评价导向。同时,引入社会第三方评价可能为企业获取外部资金支持,实现真正有效的外部评价。
(成都市工程咨询公司:王爽、邹倩、朱燕婷)